世界今日报丨李商隐一首情真意切的诗,原本不算太出名,却因林黛玉而名声大噪

2023-05-03 10:00:22 来源:君笺雅侃红楼

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璀璨的光芒,也是盛唐的最后余晖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他的诗追求诗美,因构思新奇,风格秾丽,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而著名。其诗风格缠绵悱恻,优美动人。

因曾于王屋山学道两三年,对李商隐的思想和诗文创作有非常重大的影响。是以便有类似《锦瑟》这等晦涩之诗,留给后世多种解读。

李商隐的名作无数,《唐诗三百首》收录其诗二十二首,位列第四。

代表作像《无题》《锦瑟》《夜雨寄北》《残花》等,传诵千古。

不过本文要讲一首李商隐相对比较冷门的七绝诗: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。

李商隐的七绝在有唐一代,紧随杜甫之后。像《夜雨寄北》、《夕阳楼》这类抒写身世漂泊之感,因感情细腻真挚,意境婉约,将诗人的身世和时代世情完美结合,更是不输杜工部。

这首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比较《夜雨寄北》在后世传诵上颇有不如。但却因缘被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借林黛玉之口借用了一句,而在其后被广为传诵。

林黛玉对李商隐的其他诗全不取,唯留一句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,便出于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。

(第四十回)林黛玉道:“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,只喜他这一句‘留得残荷听雨声’。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。”宝玉道:“果然好句,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。”

李商隐的原诗是“留得枯荷听雨声”,林黛玉将之修改一字,表明二人观荷时间不同。

刘姥姥来时,是中秋之后的八月末,荷叶还只残不枯。

李商隐成诗时,应该在九月末的深秋,荷叶早已枯绝。

李商隐的原诗,是讲述他当时的人生遭迹。

因李商隐官场不顺,便投奔表舅崔戎。崔戎待他与儿子无异。李商隐与表兄弟崔雍崔衮的关系也极好。

不想崔戎突然去世,李商隐不得不离开崔家另谋出路。因路宿一户骆姓人家的水亭,夜里秋雨愁煞人,他听着外面雨打枯荷的声响,想念崔雍崔衮兄弟,又对前途忧心忡忡,便作了这首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。

竹坞无尘水槛清,相思迢递隔重城。

秋阴不散霜飞晚,留得枯荷听雨声。

李商隐这首诗会引起林黛玉共鸣,就源于二人的经历重叠。

曹雪芹最善于草蛇灰线伏线千里。当时林黛玉所处的位置,正是被贾元春修改为“花溆”的“蓼汀花溆”。

贾元春去掉的“蓼汀”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《雁》诗,是指供大雁栖息繁衍的水边沙洲。

林黛玉的丫头叫雪雁,她的芙蓉花签“莫怨东风当自嗟”典出昭君出塞故事,王昭君的外号便是落雁。

雁代表林黛玉。她被贾府收养,那沙洲便是供她栖息之地。而贾母认同的宝黛姻缘,则有“繁衍”之意。

可贾元春去掉“蓼汀”,不给林黛玉在贾家立足之地,预示黛玉最终会像晴雯一样被迫离开贾府。

于是便有了第六十二回的《折足雁》酒令的伏笔。

落霞与孤鹜齐飞,风急江天过雁哀,却是一只折足雁,叫的人九回肠,这是鸿雁来宾。榛子非关隔院砧,何来万户捣衣声。

《折足雁》酒令所指,就是林黛玉日后与李商隐一样,被迫离开舅舅家里,面对未知的前途,又思念表兄之情。

林黛玉和李商隐终因这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,产生跨越千年的牵绊。

林黛玉说“榛子非关隔院砧,何来万户捣衣声”,既是表现她与贾宝玉的真挚爱情,也预示她与贾宝玉被迫分离,像王昭君一样要被远嫁异国。也应了芙蓉花签对她姻缘的影射。

李商隐这首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比较其他脍炙人口的诗,终究差了一些名气。

却因林黛玉的“喜爱”,受到无数爱《红楼梦》的读者,记得了那句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。

林黛玉修改的一个字,更符合她彼时的人生景况。而她未来的结局则与李商隐当时的人生经历高度重叠。

了解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背后李商隐的故事,就知道曹雪芹借以对林黛玉结局的影射。

不管如何,李商隐的这首《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》确因林黛玉而更为人铭记,也是一段佳话。

标签:

推荐阅读>